
— 新闻动态 —
精诚一意,格致创新
电瓷原料的除铁与除杂
电瓷作为电力系统中关键的绝缘材料,其性能(如介电强度、机械强度、耐老化性)直接依赖于原料的纯度。原料中的铁杂质和其他有害杂质会严重影响电瓷的质量:铁杂质可能导致电瓷介电损耗增大、局部电场集中,甚至在烧结过程中形成低熔点相,降低绝缘性能;其他杂质(如硫化物、碳酸盐、重金属氧化物等)可能破坏烧结均匀性,导致开裂或强度下降。因此,电瓷原料的除铁与除杂是原料厂家生产中的核心环节。
一、电瓷原料除铁与除杂的重要性
电瓷原料主要包括黏土(如高岭土)、长石(如钾长石、钠长石)、石英等,其天然矿物中常混入铁的氧化物(如Fe₂O₃、Fe₃O₄)、铁磁性矿物(如磁铁矿、赤铁矿),以及其他杂质(如方解石、云母、硫化物、有机质等)。
铁杂质的危害:铁的氧化物在烧结过程中会形成深色斑点,影响电瓷外观;更严重的是,铁元素会降低电瓷的体积电阻率和介电强度,导致绝缘性能下降。
其他杂质的危害:碳酸盐(如CaCO₃)高温分解产生气体,可能导致瓷体气孔率增加;硫化物(如FeS₂)氧化产生SO₂,会引发瓷体内部开裂;云母等层状矿物则会破坏烧结后的结构均匀性。
二、电瓷原料的除铁技术
铁杂质的去除主要基于其物理(如磁性、密度)或化学特性(如可溶性),常用方法可分为物理除铁和化学除铁两大类。
1. 物理除铁法
物理除铁利用铁杂质与原料的物理性质差异(如磁性、粒度、密度)实现分离,是工业中最常用的方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的特点。
(1)磁选法
磁选法是除铁的核心技术,基于铁磁性或弱磁性物质在磁场中被吸附的特性,适用于去除原料中具有磁性的铁杂质(如磁铁矿、磁黄铁矿、铁的氧化物结核)。根据原料状态(干法/湿法)和磁场强度,可分为以下几类:
干式磁选:适用于干燥、粒度较粗(通常>0.1mm)的原料(如破碎后的长石、石英)。设备包括永磁滚筒磁选机(通过旋转滚筒吸附铁杂质,刮板剥离)、悬挂式磁选机(悬挂在输送带上,吸附原料中的铁磁性颗粒)。其优点是无需水分,能耗低;缺点是细颗粒原料易扬尘,且铁杂质与原料黏结时分离效果差。
湿式磁选:适用于细磨后的浆料(如黏土、长石的湿磨浆料,粒度通常<0.074mm)。原料以浆料形式通过磁场,铁杂质被磁体吸附,清水冲洗后杂质脱落。设备包括高梯度磁选机(通过不锈钢毛等介质增强磁场梯度,可去除弱磁性铁杂质,如赤铁矿、褐铁矿)、永磁筒式磁选机(滚筒部分浸入浆料,吸附后由排渣口排出)。湿式磁选对细颗粒铁杂质的去除效率更高(可达90%以上),且避免扬尘,是电瓷原料除铁的主流工艺。
2)重力分选法
适用于铁杂质与原料密度差异较大的场景(如铁结核与黏土)。利用重力场中不同密度颗粒的沉降速度差异分离:高密度铁杂质(密度约5.0-5.2g/cm³)比原料颗粒(黏土约2.6-2.7g/cm³,长石约2.5-2.6g/cm³)沉降更快。设备包括螺旋分级机(通过螺旋叶片将沉降的铁杂质推向排渣口)、水力旋流器(浆料在离心力作用下,高密度颗粒沿器壁沉降,从底流排出)。重力分选常作为磁选的辅助手段,去除非磁性但高密度的铁杂质(如铁的硫化物)。
2. 化学除铁法
当铁杂质以“包裹体”形式存在于原料颗粒内部(如长石中包裹的铁硅酸盐),或为弱磁性/非磁性铁化合物(如FeO·SiO₂)时,物理方法难以去除,需采用化学法。其原理是通过酸或氧化剂溶解铁杂质,再通过过滤分离。
酸浸法:常用盐酸(HCl)、硫酸(H₂SO₄)或草酸(H₂C₂O₄)作为浸出剂。例如,盐酸可与铁的氧化物反应生成可溶性FeCl₃:Fe₂O₃ + 6HCl = 2FeCl₃ + 3H₂O,反应后过滤即可去除。酸浸需控制温度(通常50-80℃)、酸浓度(5%-15%)和时间(1-4小时),避免过度溶解原料中的有益成分(如长石中的Al₂O₃)。草酸浸出适用于低铁要求的高档电瓷原料(如特高压电瓷),因其对铁的选择性溶解能力强,且残渣易过滤。
还原-酸浸联合法:对于难溶的铁化合物(如Fe³⁺的硅酸盐),可先通过还原剂(如铁粉、亚硫酸钠)将Fe³⁺还原为易溶的Fe²⁺,再用酸浸出。例如:2Fe³⁺ + Fe = 3Fe²⁺,Fe²⁺在酸性条件下更易溶解。
三、电瓷原料的除杂技术
电瓷原料中的非铁杂质主要包括石英中的长石颗粒、长石中的云母、黏土中的碳酸盐(如方解石)、有机质等,需根据杂质与原料的物理或化学特性差异去除。
1. 物理除杂法
(1)筛分法
利用杂质与原料的粒度差异分离。例如,黏土中可能混入粗颗粒的石英砂或长石块,通过振动筛(筛孔通常为0.15-0.3mm)可将粗杂质筛出;细磨后的浆料可通过水力筛(利用水流携带细颗粒,粗杂质留在筛面)进一步除杂。筛分法操作简单,适合去除粒度明显不同的杂质。
(2)浮选法
适用于分离表面性质差异较大的杂质(如长石与石英、云母与黏土)。原理是通过浮选药剂(捕收剂、起泡剂)改变目标杂质的表面疏水性,使其与气泡结合并浮至液面,原料则留在底部。例如:
分离长石中的云母:云母表面天然疏水,添加少量起泡剂(如松油)后,云母可随气泡浮出,长石则留在矿浆中;
分离石英中的长石:通过调整矿浆pH(如酸性条件),添加捕收剂(如胺类)可使长石表面疏水并浮起,石英则留在底部。
浮选法对细颗粒杂质(<0.1mm)的分离效率高,是电瓷原料精细化除杂的核心技术之一。
(3)磁选法(针对非铁磁性杂质)
部分非铁杂质(如云母含少量铁,具有弱磁性)可通过磁选去除。例如,高梯度磁选机可吸附弱磁性的云母颗粒,从而净化黏土或长石原料。
2. 化学除杂法
(1)酸溶法
用于去除碳酸盐杂质(如方解石CaCO₃、白云石MgCO₃)。碳酸盐与盐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CO₂,而电瓷原料(硅酸盐)不与稀盐酸反应。例如:CaCO₃ + 2HCl = CaCl₂ + CO₂↑ + H₂O,反应后过滤即可去除。酸溶法需控制酸浓度(通常5%-10%),避免过度溶解原料中的有益成分。
(2)氧化法
用于去除有机质杂质(如黏土中的植物残体、腐殖质)。有机质会导致电瓷烧结时产生气孔,可通过添加氧化剂(如H₂O₂、高锰酸钾)将其氧化为CO₂和H₂O。例如,在浆料中加入3%-5%的H₂O₂(浓度30%),加热至60-80℃,有机质被氧化分解,再通过过滤去除残渣。
四、联合除铁除杂工艺
单一方法难以完全去除杂质,实际生产中常采用多步骤联合工艺,例如:
1. 粗碎后筛分:先通过振动筛去除粗颗粒杂质(如石块、金属块);
2. 干式磁选:去除原料中的铁磁性粗颗粒(如铁屑、磁铁矿);
3. 细磨与湿式磁选:将原料细磨至浆料(粒度<0.045mm),通过高梯度磁选机深度除铁(包括弱磁性铁杂质);
4. 浮选:针对剩余的非铁杂质(如云母、长石中的石英)进行浮选分离;
5. 酸浸(可选):对高纯度要求的原料(如特高压电瓷),采用酸浸去除包裹体铁杂质或碳酸盐;
6. 过滤与洗涤:去除化学除杂后的可溶性盐(如酸浸产生的FeCl₃、CaCl₂),避免影响后续烧结。
五、除铁除杂效果评估
除铁除杂的效果需通过多维度评估:
化学分析: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XRF)检测铁含量(电瓷原料铁含量通常需控制在0.3%以下,高档产品要求<0.1%),以及杂质元素(如Ca、Mg、S)的含量;
微观观察:通过显微镜或扫描电镜(SEM)观察原料中杂质颗粒的残留情况;
性能验证:将处理后的原料烧制为试片,测试其介电损耗(通常要求<1%)、击穿强度(≥15kV/mm)等,验证除杂效果是否达标。
电瓷原料的除铁与除杂是保障电瓷性能的关键环节,需根据原料类型、杂质特性(磁性、粒度、表面性质等)选择合适的方法。物理方法(磁选、浮选、筛分)是主流,化学方法(酸浸、氧化)作为补充,联合工艺则可实现深度净化。通过严格控制除杂效果,可显著提升电瓷的绝缘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除铁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