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动态 —
精诚一意,格致创新
电瓷泥浆的脱水
电瓷泥浆脱水是电瓷生产中的关键预处理工序,其核心目标是将初始含水率(通常为50%~65%)的流动态泥浆,通过固液分离去除游离水及部分结合水,得到含水率18%~25%的致密泥饼或干态粉料,为后续成型、烧结及最终电瓷产品的绝缘性能、机械强度奠定基础。
一、脱水的意义
电瓷作为电力工程的核心绝缘部件,对坯体的致密度、均匀性、无杂质性要求极高。脱水工序的核心价值体现在:
1. 满足成型需求:流动态泥浆无法直接成型,需通过脱水降低含水率,使泥浆形成具有一定可塑性和强度的泥饼(或粉料),确保成型后坯体不坍塌、无裂纹。
2. 优化烧结性能:脱水后泥饼含水率均匀且较低,可减少烧结过程中的“水分蒸发收缩”,避免坯体因水分急剧逸出导致的开裂、变形,提升最终产品的致密度(电瓷致密度需≥95%)。
3. 降低生产能耗:提前去除大量游离水,可减少后续干燥、烧结工序的热能消耗(水分蒸发需消耗约2260kJ/kg的潜热),降低生产成本。
二、脱水的基本原理
电瓷泥浆是由黏土、长石、石英(电瓷主要原料)、水及少量添加剂(如分散剂、消泡剂)组成的固液悬浮体系,其水分分为两类:
游离水(占比70%~80%):存在于固体颗粒间隙中,流动性强,易通过物理方法(过滤、挤压)去除;
结合水(占比20%~30%):吸附在固体颗粒表面的水分子层,受范德华力作用,需通过更高压力或加热才能部分去除。
脱水的本质是固液分离过程:通过外力(负压、压力、热能)克服水分与固体颗粒的结合力,使水分通过过滤介质(如滤布、滤网)排出,固体颗粒截留形成致密滤饼(或粉料)。
三、核心脱水工艺
根据外力类型及生产规模,电瓷泥浆脱水工艺主要分为真空过滤脱水、压滤脱水、喷雾干燥脱水三类,另有自然干燥等辅助工艺(工业中已极少使用)。三类工艺的对比及细节如下:
1. 真空过滤脱水(连续式)
原理:利用真空负压(-0.06~-0.09MPa)在过滤介质两侧形成压力差,迫使泥浆中的游离水通过滤布进入真空系统,固体颗粒在滤布表面截留形成连续的泥饼,再通过刮刀或辊子卸料。
核心设备:转鼓式真空过滤机(最常用)
结构:由旋转的多孔金属转鼓(外包滤布)、泥浆槽、真空室、卸料装置组成;
工作流程
1. 转鼓部分浸入泥浆槽,槽内泥浆在负压作用下贴附于转鼓表面,水分被吸入真空室;
2. 转鼓旋转至脱水区,进一步抽走滤饼中的水分;
3. 转鼓旋转至卸料区,通过刮刀将泥饼刮下,同时压缩空气反吹滤布,清理残留颗粒。
工艺参数与效果
泥浆初始浓度:≥65%(固相含量),过低会导致滤饼疏松、含水率偏高;
真空度:-0.07~-0.08MPa(过高易导致滤饼干裂,过低脱水效率低);
转鼓转速:0.5~2r/min(转速快则滤饼薄、含水率高,转速慢则滤饼厚、效率低);
泥饼含水率:18%~25%(适合后续成型或二次压滤);
处理量:单台设备(Φ3m×3m)可达5~8t/h(干泥量)。
优缺点
优点:连续作业、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适合大规模生产;
缺点:无法去除大量结合水,泥饼含水率偏高;滤布易堵塞,需定期清洗(每周1~2次)。
2. 压滤脱水(高精度,间歇式)
原理:通过机械压力(0.8~1.5MPa)挤压泥浆,使水分通过滤布排出,固体颗粒在滤室中被压缩成致密泥饼,适合对泥饼含水率要求严格的场景(如高压电瓷坯体成型)。
核心设备
板框压滤机:由交替排列的滤板和滤框组成,滤布夹在板框之间,形成独立滤室;泥浆泵将泥浆压入滤室,水分通过滤布从滤板孔排出,颗粒在滤室中形成泥饼;
厢式压滤机:无滤框,滤板自带凹槽形成滤室,密封性更好、操作更简便。
工艺参数与效果
压滤压力:1.0~1.2MPa(高压电瓷需1.2~1.5MPa,确保泥饼致密);
进料压力:0.3~0.5MPa(保证泥浆均匀充满滤室);
压滤时间:30~60min/批次(视泥浆浓度而定);
泥饼含水率:15%~23%(比真空过滤低2~3个百分点);
泥饼密度:≥1.8g/cm³(确保后续烧结致密度)。
优缺点
优点:泥饼含水率低、致密性好、杂质去除率高(≥98%);
缺点:间歇作业、效率较低、需人工或机械卸料(自动化改造后可提升效率)。
3. 喷雾干燥脱水(直接制粉,适配干压成型)
原理:将泥浆通过高压雾化器(压力10~20MPa)雾化成直径5~50μm的微小液滴,与高温热风(进口温度180~220℃,出口温度80~100℃)直接接触,液滴瞬间蒸发水分,形成干燥的粉料(含水率≤5%),无需后续泥饼破碎工序。
核心设备:压力式喷雾干燥塔
结构:由雾化器(压力式喷嘴)、热风炉、干燥塔、旋风分离器、引风机组成;
关键控制:雾化压力与热风温度需匹配(雾化压力低则液滴大,易导致粉料结块;热风温度过高则粉料过细,易扬尘)。
工艺参数与效果
泥浆固含量:60%~70%(过低易导致雾化效果差,过高易堵塞喷嘴);
热风进口温度:190~210℃,出口温度:85~95℃(出口温度过高则粉料过干,吸潮性强;过低则粉料含水率超标);
粉料含水率:3%~5%(直接满足干压成型要求,成型压力15~25MPa);
粉料粒径:80~120目(粒径均匀,成型坯体密度偏差≤0.05g/cm³)。
优缺点
优点:直接制粉、工序短、粉料均匀性好;
缺点:能耗高(热风制备需消耗大量燃料)、设备投资大、喷嘴易磨损(需定期更换,材质为碳化钨)。
4. 工艺选择依据
不同脱水工艺的适用场景需结合生产规模、产品类型、成本预算综合判断:
工艺类型 | 适用场景 | 生产规模 | 产品类型 |
---|---|---|---|
转鼓真空过滤 | 中大规模连续生产 | 5~20t/h(干泥) | 普通绝缘子(如悬式绝缘子) |
板框压滤 | 小规模高精度生产 | 0.5~5t/h(干泥) | 高压套管、断路器瓷套 |
喷雾干燥 | 大规模干压成型生产线 | 10~30t/h(粉料) | 高强度支柱绝缘子 |
四、影响脱水效果的关键因素
脱水效果(含水率、泥饼致密性、杂质含量)受泥浆性质、工艺参数、过滤介质三大类因素影响,具体如下:
1. 泥浆本身性质(基础影响因素)
固相含量:初始固相含量越高(≥65%),脱水效率越高,泥饼含水率越低;若固相含量<60%,需先通过浓缩(如沉淀浓缩)提升浓度,否则易导致滤饼疏松。
颗粒级配:电瓷泥浆中细颗粒(<10μm)占比应控制在20%~30%;细颗粒过多会堵塞滤布孔隙,降低过滤速度(如细颗粒占比>40%,过滤速度下降50%以上);粗颗粒过多则泥饼致密性差,易开裂。
粘度:泥浆粘度应控制在500~1500mPa·s(旋转粘度计测定);粘度过高(>2000mPa·s)会导致流动性差,无法均匀填充滤室或吸附于转鼓;可通过添加分散剂(如碳酸钠)降低粘度。
添加剂:分散剂(如Na₂CO₃)用量需适中(0.3%~0.5%,占干料质量);过量会导致颗粒表面电荷过强,水分吸附力增加,反而提升脱水难度。
2. 工艺参数(可调节控制因素)
真空度(真空过滤):最佳范围-0.07~-0.08MPa;真空度低于-0.06MPa时,水分无法有效排出;高于-0.09MPa时,滤饼表面水分快速蒸发,形成“干壳”,阻碍内部水分排出(即“搭桥效应”)。
压滤压力(压滤脱水):压力与泥饼含水率呈负相关(压力每提升0.2MPa,含水率下降1%~2%),但压力过高(>1.5MPa)会导致滤布破损、滤板变形,增加设备损耗。
热风温度(喷雾干燥):进口温度每提升10℃,出口粉料含水率下降0.5%~1%,但温度过高(>220℃)会导致粉料表面烧结,形成“硬壳”,内部水分无法排出,后续成型易开裂。
3. 过滤介质(核心辅助因素)
滤布材质:电瓷脱水常用涤纶滤布(耐酸碱、透气性好)或丙纶滤布(耐磨性强);滤布孔径需与泥浆颗粒匹配(通常为5~10μm),孔径过大易漏泥,孔径过小易堵塞。
滤布清洁度:滤布使用10~15批次后需清洗(用5%~10%的盐酸溶液浸泡30min,去除残留黏土);若滤布堵塞,过滤速度会下降30%~50%,泥饼含水率升高5%以上。
五、质量控制指标
脱水后的泥饼或粉料需满足严格的质量要求,否则会直接影响后续工序:
指标名称 | 泥饼要求 | 粉料要求(喷雾干燥) | 检测方法 |
---|---|---|---|
含水率 | 15%~25%(高压电瓷≤20%) | 3%~5% | 烘箱干燥法(105℃±2℃) |
均匀性 | 含水率偏差≤2% | 粒径偏差≤10% | 多点取样检测 |
杂质含量 | 金属颗粒≤0.1%,石英砂≤0.5% | 无可见杂质 | 筛分法 + 显微镜观察 |
致密度 | 泥饼密度≥1.8g/cm³ | 粉料松装密度≥0.8g/cm³ | 排水法 + 容积法 |
六、总结
电瓷泥浆脱水是连接原料制备与成型烧结的关键纽带,其工艺选择需平衡效率、成本、产品质量三大目标,同时,需通过控制泥浆性质(固相含量、颗粒级配)、优化工艺参数(真空度、压滤压力)、维护过滤介质(滤布清洁),确保脱水产物满足后续工序要求,最终保障电瓷产品的绝缘强度与机械性能。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