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动态 —
精诚一意,格致创新
陶瓷泥料的可塑性
陶瓷泥料的可塑性是指泥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而不破裂,当外力去除后,仍能保持其变形后的形状的性质。
一、可塑性的微观作用机制
颗粒表面电荷与双电层效应:黏土颗粒(如蒙脱石、高岭石)因晶格取代(Si⁴⁺→Al³⁺,Al³⁺→Mg²⁺)产生永久负电荷,在水溶液中吸附阳离子形成双电层。以蒙脱石为例,其层间可交换阳离子(如 Na⁺、Ca²⁺)的种类显著影响双电层厚度:Na⁺蒙脱石的双电层厚度可达 100nm,而 Ca²⁺蒙脱石仅为 1-2nm。双电层的斥力与范德华引力平衡决定了颗粒间的聚集状态,进而影响可塑性。当双电层厚度适中时(约 20-50nm),颗粒既能滑动又保持结合力,表现出最佳塑性。
水膜润滑与毛细管力:水分子在颗粒表面形成 3-5 层定向排列的强结合水膜,厚度约 1-2nm,赋予泥料初始塑性。随着含水量增加,弱结合水(自由水)形成毛细管网络,产生表面张力(γ≈72mN/m)。当颗粒间距小于 100nm 时,毛细管力(F=2πγr)成为主要结合力。例如,含水率 18% 的陶板泥料在螺旋挤压时,毛细管力可达 5-10MPa,确保坯体致密性。
二、影响可塑性的因素
矿物成分:不同的黏土矿物具有不同的晶体结构和表面性质,从而影响泥料的可塑性。例如,高岭土类矿物可塑性相对较低,而蒙脱石类矿物可塑性较高。
颗粒大小和形状:颗粒越细,比表面积越大,颗粒间的接触面积也越大,结合力增强,可塑性提高。此外,片状或板状颗粒比球状颗粒更有利于提高可塑性,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搭接和镶嵌效果更好,能形成更紧密的结构。
含水量:适量的水分是泥料具有可塑性的重要条件。水分在泥料中起到润滑颗粒、降低颗粒间摩擦力的作用,使颗粒能够相对自由地滑动和重新排列。但含水量过多,泥料会过于柔软,难以保持形状,且在干燥和烧成过程中容易产生变形、开裂等缺陷;含水量过少,泥料则会变硬,可塑性降低。
添加剂:在泥料中加入某些添加剂可以改善其可塑性。例如,加入可塑性较好的黏土或有机高分子物质(如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烯醇等),可以提高泥料的结合力和可塑性;而加入一些瘠性原料(如石英砂、长石等),则会降低泥料的可塑性,起到调节作用。
三、可塑性的量化指标与测试方法
1. 塑性指数(PI)
定义:液限(WL)与塑限(WP)之差,PI=WL-WP。
分级:高塑性(PI>15)、中塑性(7<PI≤15)、低塑性(1<PI≤7)、非塑性(PI≤1)。
测试:采用卡萨格兰德液限仪(圆锥沉入 10mm 时含水率为 WL)和搓条法(土条断裂时含水率为 WP)。
2. 可塑度(R)
公式:R=1.8×(F10/F50),其中 F10 为试样压缩 10% 时的压力,F50 为压缩 50% 时的压力。
意义:R<0.8 为高可塑性,0.8≤R≤1.2 为中等,R>1.2 为低塑性。该指标通过智能仪器(如 80C196 单片机系统)实时采集压力 - 位移曲线,较传统塑性指数更贴近实际成型工况。
3. 流变参数
黏度(η):采用旋转流变仪(如 HAAKE Mars III)测定,低剪切速率(1s⁻¹)下黏度反映泥料成型流动性,高剪切速率(100s⁻¹)下黏度影响挤出稳定性。
触变性:通过滞后环面积(ΔA)量化,ΔA>50Pa・s 为强触变性泥料,适合注浆成型;ΔA<20Pa・s 为弱触变性,适合快速成型。
四、可塑性的表现形式
可成型性:陶瓷泥料可以通过各种成型方法塑造成各种形状和尺寸的陶瓷制品。在成型过程中,泥料能够承受一定的外力而不发生破裂或过度变形,并且能够保持所赋予的形状。
柔韧性:具有良好可塑性的泥料在受到弯曲、拉伸等外力作用时,能够表现出一定的柔韧性,不易折断。
黏结性:泥料颗粒之间具有较强的黏结力,使得泥料能够保持整体的形状,并且在与其他部件连接时,能够牢固地黏结在一起,不易脱落。
五、对陶瓷制作的重要性
便于成型:可塑性是陶瓷成型的基础,它使得泥料能够按照设计者的意愿被塑造成各种复杂的形状,无论是工业瓷、日用瓷等都依赖于泥料的可塑性来实现。
保证坯体质量:良好的可塑性有助于泥料在成型过程中均匀地填充模具或承受各种外力,从而使坯体结构致密、均匀,减少内部缺陷,提高坯体的强度和稳定性,为后续的干燥、烧成等工序打下良好的基础。
丰富创作手法:可塑性为陶瓷设计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他们可以利用泥料的可塑特性,采用多种成型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创意。
六、可塑性的控制和调整
原料选择和处理:根据陶瓷制品的要求,选择合适的黏土原料,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筛选、除杂、陈腐等。陈腐可以使泥料中的水分分布更加均匀,提高泥料的可塑性和稳定性。
调整含水量:通过准确控制泥料的含水量来调节其可塑性。一般来说,不同的成型方法对泥料含水量的要求有所不同,例如,车削成型的泥料含水量通常在 20% 左右,而注浆成型的泥料含水量则较高,一般在 30% - 40% 之间。
添加添加剂:根据需要在泥料中添加适量的添加剂,以改善其可塑性。但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需要通过试验来确定,以免对泥料的其他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控制加工工艺:在泥料的加工过程中,如搅拌、练泥等环节,要控制好工艺参数,确保泥料混合均匀,颗粒充分分散,从而提高泥料的可塑性。例如,采用真空练泥机可以排除泥料中的空气,使泥料更加致密,可塑性更好。
七、前沿研究与趋势
1. 纳米改性
添加 0.5-1% 石墨烯,通过 π-π 键增强颗粒间结合,塑性指数提升 20%,干燥收缩率降低 30%。
纳米二氧化钛(TiO₂)表面包覆高岭土,光催化分解有机物,减少陈腐时间 50%。
2.3D 打印泥料
开发触变性可控的 “剪切变稀” 泥料,如添加 2% 凹凸棒土,使黏度在低剪切速率(1s⁻¹)下达 10⁴Pa・s,高剪切速率(100s⁻¹)下降至 10²Pa・s,实现复杂结构打印。
3.智能化检测
基于机器视觉的泥料表面裂纹检测系统,结合深度学习算法,可实时识别 0.1mm 微裂纹,准确率 98%。
陶瓷泥料的可塑性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