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动态 —
精诚一意,格致创新
真空练泥工艺
电瓷作为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绝缘部件,其性能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在电瓷的制造工艺中,泥料制备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基石。泥料的致密度、均匀性以及内部应力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续成型、干燥和烧成过程的成功率及最终产品的性能。真空练泥作为泥料制备的核心环节,其工艺水平直接影响坯体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
一、定义
真空练泥是指将预处理后的电瓷泥料送入真空练泥机,在负压环境下通过螺旋绞刀的剪切、挤压、揉搓作用,去除泥料中游离气和吸附气、破碎结块,最终形成连续、致密、均匀的 “练泥坯段” 的工艺过程。
二、前置工艺
真空练泥的效果依赖于预处理后的泥料状态,预处理需实现 “粒度达标、水分适宜、塑性稳定”,具体步骤如下:
原料配比与混合→湿法研磨→过筛除铁→压滤脱水→粗练→陈腐
步骤具体细节请查看本公众号之前文章。
三、核心设备:真空练泥机
真空练泥机是工艺实现的核心载体,按产能可分为小型(≤1t/h)、中型(1~3t/h)、大型(≥3t/h),螺旋叶直径可分为65、150、200、250、350、500、630、800、1000等,其核心结构及功能如下:
结构部件 | 核心组成 | 功能与控制要点 |
---|---|---|
喂料装置 | 料斗、变频喂料螺旋、料位传感器 | 均匀输送粗练泥料,进料速度 0.5~1.5m³/h(匹配真空除气能力);料位传感器避免空料或堵料 |
真空室 | 密封腔体(不锈钢材质)、真空泵(水环式或旋片式)、真空表 | 创造 - 0.092~-0.098MPa 的负压环境;真空泵抽速≥20m³/h,确保真空度波动≤±0.002MPa |
螺旋绞刀 | 单级 / 双级螺旋(耐磨合金材质,表面硬度 HRC55 以上)、传动轴 | 旋转产生剪切 + 挤压力(转速 10~30r/min):揉练泥料、推送泥料、二次除气;双级绞刀提升匀质性 |
机头与机嘴 | 过渡机头(锥形)、可拆卸机嘴(材质:45# 钢镀铬) | 机嘴截面决定泥段形状(圆形 Φ50~Φ300mm、矩形、异形),适配不同电瓷产品 |
冷却系统 | 绞刀冷却套、真空室冷却夹套(通冷却水,水温≤25℃) | 带走摩擦生热,控制练泥温度≤40℃,避免 “烧心”(泥料局部过热导致水分骤蒸发形成空洞) |
控制系统 | PLC 控制柜、触摸屏、报警模块(真空度、温度、转速异常报警) | 实时监控并自动调节参数(如真空度不足时自动提升真空泵功率),减少人工干预 |
四、核心工艺流程
真空练泥是 “连续化、闭环控制” 的过程,需严格按顺序执行,每个步骤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最终泥段质量:
步骤 1:稳定喂料(避免真空破坏的前提)
操作:粗练后的泥料投入料斗,变频喂料螺旋以设定速度(如 1.0m³/h)将泥料连续送入真空室,料位传感器实时监测料量,避免 “空喂”(空气进入真空室)或 “过喂”(泥料堵塞真空室进料口)。
关键控制:进料速度与绞刀转速匹配(进料量 = 绞刀输送量),若进料过快,真空室压力会瞬间升高至 - 0.08MPa 以下,导致除气不彻底。
步骤 2:真空除气(核心环节)
操作:泥料进入密封真空室后,真空泵将室内压力降至 - 0.092MPa 以上,泥料中的空气(游离气占 70%、吸附气占 30%)在压差作用下逸出,通过真空管道被抽走。
关键控制:真空度需稳定在 - 0.092~-0.098MPa;真空室密封性能(密封圈及时更换一次,避免漏气)。
步骤 3:机械揉练与致密(匀质核心)
操作:除气后的泥料被螺旋绞刀推动,绞刀的螺旋叶片对泥料施加剪切力(破碎微小结块)、挤压力(缩小颗粒间隙)、揉搓力(使颗粒定向排列),实现 “匀质 + 致密” 双重效果。
双级练泥优化:特高压电瓷采用 “一级除气 + 二级揉练”,泥料先经一级真空室除气,再进入二级真空室二次揉练 + 除气,含气量可降至 0.5% 以下(单级练泥含气量约 1.5%)。
步骤 4:成型出泥与切割(得到合格坯段)
操作:揉练后的致密泥料通过机头进入机嘴,被挤压成连续的特定截面泥段(如 Φ200mm 圆形泥段),经输送带输送至自动切割装置,按产品尺寸(如 1.5m 长)切割成 “练泥坯段”,然后转入坯体成型工序。
关键控制:泥段表面光滑度(无裂纹、无凹陷)、截面尺寸精度(偏差≤±1mm);切割时避免 “崩边”(切割速度与输送带速度匹配,如 0.5m/min)。
五、关键工艺参数控制
参数控制是真空练泥的 “生命线”,任何一项参数异常都会导致质量问题,具体控制范围及影响如下:
参数名称 | 控制范围 | 核心影响 | 异常后果(以电瓷性能为例) |
---|---|---|---|
真空度 | -0.092~-0.098MPa | 决定除气效果 | <-0.092MPa→泥段含气泡→烧结后气孔率>3%→击穿风险升高 |
泥料水分 | 18%~23% | 保障塑性与出泥稳定性 | >23%→泥段粘机嘴、变形;<18%→泥段表面开裂 |
绞刀转速 | 10~30r/min | 控制揉练强度与效率 | >30r/min→摩擦生热→“烧心”;<10r/min→揉练不充分→匀质性差 |
练泥温度 | ≤40℃ | 避免泥料变质 | >40℃→泥料局部失水→内部空洞→烧结后强度下降 20% 以上 |
喂料量 | 0.5~1.5m³/h | 匹配真空与揉练能力 | >1.5m³/h→真空室堵塞;<0.5m³/h→产能低、成本高 |
六、坯段质检
练泥坯段需通过 “外观 + 内在 + 尺寸” 三重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成型工序,具体标准如下:
质量维度 | 标准要求 | 检测方法 |
---|---|---|
外观质量 | 表面光滑无裂纹、无凹陷、无杂质斑点;断面致密,气泡≤3 个 / 100cm²(直径≤0.5mm) | 肉眼观察(断面需切开检查);强光照射(检测表面微小裂纹) |
致密度 | 体积密度≥1.8g/cm³;孔隙率≤5% | 排水法(阿基米德原理)测量体积密度;真空保压法测孔隙率 |
匀质性 | 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偏差≤1%;粒度分布偏差≤5% | 取样送化验室,XRF 测化学成分;激光粒度仪测粒度 |
尺寸精度 | 截面尺寸偏差≤±1mm;长度偏差≤±5mm | 数显卡尺(测量截面);卷尺(测量长度) |
内部缺陷 | 无分层、无隐性气泡(缺陷面积≤0.5cm²) | 超声探伤(频率 2~5MHz,探头沿泥段轴向扫描) |
七、常见工艺问题与解决方案
真空练泥过程中易因参数波动或设备故障出现质量问题,需针对性排查解决:
常见问题 | 主要原因 | 解决方案 |
---|---|---|
泥段含气泡 | 1. 真空泵故障 / 密封漏气→真空度不足;2. 喂料过快→空气卷入;3. 泥料水分过高→气泡难逸出 | 1. 检修真空泵、更换密封圈;2. 降低喂料速度 0.2~0.3m³/h;3. 调整水分至 18%-20% |
泥段表面开裂 | 1. 泥料水分过低→塑性差;2. 机嘴温度低→粘料;3. 绞刀转速慢→揉练不充分 | 1. 补加水分(每 100kg 泥料加水 0.5~1kg);2. 机嘴预热至 25~30℃;3. 提升转速 2~5r/min |
泥段分层 | 1. 绞刀磨损→剪切力不足;2. 陈腐时间短→泥料塑性不均;3. 双级练泥一级除气不彻底 | 1. 更换绞刀(磨损量>0.5mm 需更换);2. 延长陈腐时间 2~3 天;3. 检查一级真空室压力 |
泥段 “烧心” | 1. 绞刀转速过快→摩擦生热;2. 冷却系统故障→冷却水断流 | 1. 降低转速 3~5r/min;2. 检修冷却水泵,确保冷却水流量≥5m³/h |
出泥不均匀 | 1. 喂料口堵塞(泥料结块);2. 绞刀转速波动→输送力不均 | 1. 清理喂料口,确保粗练彻底(无>5mm 结块);2. 检修传动系统,稳定转速(波动≤±1r/min) |
八、发展趋势
随着电瓷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真空练泥工艺的未来发展将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智能化:采用 AI 视觉检测(实时识别泥段表面裂纹)+ 数字孪生(模拟不同参数下的练泥效果),实现全流程无人化控制。
高效化:开发 “三级真空练泥机”,含气量可降至 0.3% 以下;采用双螺杆绞刀,产能提升 50%(从 3t/h 增至 4.5t/h)。
绿色化:采用变频真空泵,能耗降低 20%。
真空练泥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