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动态 —
精诚一意,格致创新
放尺
电瓷是电力系统中承担绝缘和机械支撑功能的关键陶瓷部件,其尺寸精度直接影响装配兼容性、电气绝缘性能和机械承载能力。而放尺是电瓷生产中为补偿泥坯在“干燥-烧成”过程中的体积收缩,预先将泥坯/模具尺寸放大的核心技术,是保证最终产品符合设计图纸要求的关键环节。
一、定义与目的
电瓷的生产流程中,从湿泥坯到成品瓷件会经历两个不可逆的体积收缩阶段:干燥收缩(水分蒸发导致颗粒致密化)和烧成收缩(高温下矿物相变、玻璃相形成及颗粒烧结)。这两个阶段的总收缩率通常可达8%~18%(随原料和工艺变化)。
放尺的本质是:根据预测试的收缩率,反向计算并放大泥坯/模具的尺寸,确保收缩后成品尺寸与设计值一致。其核心目的包括:
1. 保证尺寸精度:使成品的直径、高度、壁厚、孔位等关键尺寸符合图纸公差(电瓷常见公差为 ±0.5%~±1.5%);
2. 满足装配要求:避免因尺寸偏差导致电瓷与金属附件(如法兰、电极)装配困难(过松漏液、过紧开裂);
3. 保障性能稳定:尺寸偏差可能破坏电瓷的电场分布(如套管内壁偏薄导致电场集中)或机械应力分布(如伞盘厚度不足降低抗弯强度)。
二、影响放尺的关键因素
放尺的核心是精准预测收缩率,而收缩率受原料、工艺、产品结构多重因素影响,需针对性调整:
因素1:原料配方
电瓷原料主要由黏土(塑性相)、长石(助熔相)、石英(骨架相)组成:
- 黏土含量越高:干燥收缩越大(黏土吸水性强,失水后体积收缩明显);
- 长石含量越高:烧成收缩越小(长石降低烧结温度,促进玻璃相快速形成,减少颗粒间隙收缩);
- 石英粒度越细:烧成收缩越均匀(细颗粒烧结活性高,避免局部收缩差异)。
因素2:成型工艺
电瓷常见成型方式有压制成型、注浆成型和车削成型:
- 压制成型:压力越大(通常 15~30MPa),泥坯致密度越高,干燥收缩越小(水分含量低),但烧成收缩略大(颗粒间隙更易被玻璃相填充);
- 注浆成型:泥坯致密度低(水分含量 18%~25%),干燥收缩大(可达 10%~15%),烧成收缩相对较小。
- 车削成型:泥坯致密度相对适中,干燥收缩相对适中,烧成收缩相对适中。
因素3:干燥工艺
干燥速度、温度、湿度直接影响干燥收缩的均匀性:
- 干燥过快(如高温强风):表面水分蒸发快,内部水分迁移慢,易导致 “表面收缩滞后”,甚至开裂,但总干燥收缩率变化不大;
- 低温慢干:收缩更均匀,可减少变形,但总收缩率与快速干燥差异小(主要影响尺寸稳定性,而非总放尺率)。
因素4:烧成工艺
烧成温度(通常 1250~1350℃)、升温速率、保温时间决定烧成收缩:
- 温度越高:烧结越充分,玻璃相填充越多,烧成收缩越大(但超过临界温度会导致过烧,反而使产品膨胀变形);
- 保温时间越长:颗粒扩散更充分,收缩更彻底,收缩率略增。
因素5:产品结构
薄壁件(如套管壁厚 3~8mm)、厚壁件(如伞盘根部壁厚 15~30mm)、复杂结构件(带孔 / 螺纹)的收缩差异显著:
- 薄壁件:干燥收缩快且均匀,但烧成时易因热应力导致微小变形;
- 厚壁件:干燥收缩不均匀(内部水分难蒸发),易出现 “中心收缩滞后”,需额外放大尺寸;
- 孔位 / 螺纹:收缩后易出现孔径缩小、螺纹牙距偏差,需单独计算放尺(通常比主体尺寸多放 1%~2%)。
三、放尺率的计算方法
放尺率的核心是反向补偿总收缩率,需先通过试验测定干燥收缩率(S₁)和烧成收缩率(S₂),再计算放尺后的泥坯尺寸。
1. 关键参数测定(收缩率试验)
需制备与产品原料、成型工艺一致的标准试样(通常为Φ50×100mm的圆柱坯体),通过三次尺寸测量计算收缩率:
- 湿坯尺寸:成型后立即测量试样的直径(D₀)和高度(H₀)(此时为放尺后的初始尺寸);
- 干坯尺寸:干燥结束后(水分≤1%)测量尺寸(D₁、H₁);
- 成品尺寸:烧成冷却后测量尺寸(D₂、H₂)。
根据测量值计算收缩率:
干燥收缩率:S₁=(D₀-D₁)/D₀ x 100% (高度收缩率计算方式相同,取平均值);
烧成收缩率:S₂=(D₁-D₂)/D₁ x 100%(基于干坯尺寸计算,避免干燥收缩的重复影响);
总收缩率:S=1-(1-S₁)x(1-S₂)(实际收缩是干燥和烧成的叠加,非简单相加)。
2. 放尺尺寸与放尺率计算
设产品设计尺寸为D(图纸要求的成品尺寸),放尺后泥坯尺寸为D₀,则根据收缩关系:
D=D₀ x (1-S₁)x(1-S₂)
反向推导泥坯放尺尺寸:
D₀=D/(1-S₁)x(1-S₂)
放尺率(K)是放大尺寸与设计尺寸的比值,计算公式:
K=(D₀-D)/D x 100%
示例:某绝缘子伞盘放尺计算
假设某绝缘子伞盘的设计直径D=220mm,通过试验测得:
干燥收缩率S₁=7%,烧成收缩率S₂=9%;
则放尺后泥坯直径:
D₀= 220/(1-0.07)x(1-0.09)≈ 260mm
放尺率:
K=(260-220)/220 x 100% ≈ 18.2%
四、放尺的实施流程
放尺并非单一计算步骤,而是贯穿“设计-试产-量产”的闭环过程:
1. 前期数据准备(基础收缩率测定)
按产品配方制备3~5组标准试样,在目标成型、干燥、烧成工艺下测试收缩率,取平均值(避免单次试验误差);
若产品有复杂结构(如孔、法兰结合面),需单独制作对应结构的试样(如带Φ20孔的圆柱坯),测试局部收缩率。
2. 模具尺寸设计(放尺核心落地)
模具尺寸直接决定泥坯尺寸,需按计算的D₀设计:
- 压制成型:模具型腔尺寸=D₀(考虑成型后泥坯的弹性回弹,通常需额外加0.1%~0.3%补偿);
- 注浆成型:模型尺寸=D₀(注浆泥坯干燥后会与模型脱离,无需回弹补偿);
- 特殊部位处理:孔位模具尺寸需比计算值多放0.5%(避免干燥后孔壁收缩导致孔径偏小),螺纹模具需按放尺后牙距设计(如M20螺纹牙距2.5mm,放尺后牙距≈2.5×(1+K))。
3. 试生产验证(放尺精度校准)
小批量试产(通常5~20件),烧成后全尺寸检测关键尺寸(如直径、壁厚、孔位);
- 若检测发现尺寸偏差(如成品直径比设计值小1mm),需重新校准收缩率:
例:设计D=220mm,实测成品D=219mm,说明收缩率比预计大,需重新计算D₀=219/[(1-S₁)(1-S₂)],调整放尺率;
- 若出现局部变形(如伞盘边缘翘曲),需优化干燥/烧成工艺,或对变形部位单独加大放尺(如伞缘尺寸额外放大1%)。
4. 量产动态调整(稳定性控制)
量产中定期抽检(每批次抽3~5件),监控尺寸波动;
若原料批次变化(如黏土产地更换)、烧成窑炉温度漂移(如±20℃),需重新测试收缩率,微调放尺率(通常调整幅度≤1%);
记录每次放尺数据(原料批次、收缩率、模具尺寸、成品检测值),建立追溯档案,便于后续问题排查。
五、关键注意事项
1. 收缩均匀性优先于放尺率
即使放尺率计算精准,若原料混合不均(如黏土结块)或干燥梯度大,仍会导致局部尺寸偏差,需通过原料均化和分段干燥保证收缩均匀;
2. 高温性能与放尺的平衡
部分高电压等级电瓷需提高烧成温度以增强绝缘性,但高温会增大收缩率,此时需在放尺率放大与避免过烧变形间平衡(通常通过延长保温时间而非大幅提温来优化烧结);
3. 不同部位差异化放尺
厚壁件(如套管法兰结合段)的干燥收缩比薄壁段大2%~3%,需单独提高放尺率;伞盘根部需承受机械载荷,壁厚放尺需确保收缩后仍满足最小壁厚要求。
六、总结
放尺是电瓷生产中逆收缩规律的核心技术,其本质是基于原料-工艺-结构的多因素收缩率预测与补偿。需通过精准测收缩率→科学算放尺率→模具落地→试产校准→量产调整的闭环流程,才能保证电瓷成品尺寸精度,进而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放尺
上一页
下一页